热门TAG
热门期刊
您的位置: 论文范文 >
论文范文

“双减”背景下小学语文课程统整路径的新思考

 2023-02-01 14:34:05  来源:晋职期刊网 

  摘   要:减负提 质, 建设良好的教育生态是《关 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 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 训负担的意见》的核心要 义。基于课程统整变革的 教学方式是减轻小学语文 学习负担的路径之一。在 “双减”背景下,可以从学 科内部、学科与社会生活、 跨学科三个层面开展课程 统整的思考与实践。

  

  2021 年 7 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 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之策在于 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落实“双减”,必须 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聚焦课程的深度整合是回应教育教学变革要求、减轻 学业负担、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策略。具体到小学语文学科,课程统整的基本思路包 括语文学科内部的统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统整、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统整。

  

  一、语文学科内部的统整

  

  学科内部课程统整是以抽取“学科大观念”为前提进行的,而观念则是人们理解   并创造事物的手段,是思维工具。“大观念”是可迁移的概念、原理和理论,是“知   识”“技能”的上位概念,“语文学科大观念”是语文学科理解世界的视角,即在语文   学科内部可以迁移的关键概念、原理和理论。在大观念的统整下,教材的各个自然单   元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如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大观念可提炼为“童   年生活的文学表达”,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大观念可提炼为“乡村生活的诗意表达” 等。基于大观念,制定统整性的单元教学目标,指向教学目标的学习过程涉及以下三   个方面的统整。

  

  (一)五大内容领域的统整

  

  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科的五大内容领域, 五大领域紧密相连、互相影响、互相补充,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整合设计、整体推进。

  

  阅读与写作的统整,一向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语文学习的主要对象是 典范书面语作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梳理社会语言运用的一般规范,寻找符合自身个性特点的表达方式,进而在书面表达的过程中努力贴近规范,努力体现个性特点。

  

  多读、精读能够促进写作能力提高是语文教学界一直 以来的共同认识,众多语文教育研究者继承了阅读与 写作相结合的主张, 践行和发展着“读写一体”的观点。

  

  口语交际课程本身即体现着五大内容领域的统 整,作为有目的的语言活动,口语交际需要在动态的语 境中接收对方的信息,根据交际对象和目的调整语言 内容与方式,在传达有效信息的同时传递自己的思想 情感。口语交际的基础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的语 言经验,在交际过程中,“听”成为“读”在交际情境中 的转变,“说”成为“写”的言语外化方式。教师要从整 体上把握课程内容,认识到五大领域之间的内在关联, 方能把课程内容看作相互关联的整体,在教学活动中 加强各领域间的联系,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对不同内 容领域进行统整。

  

  (二)四种学习活动的统整

  

  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梳理与探究、表达与交 流是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四种主要类型。这些活动之 间可以进行组合或拆解,为学生提供具有趣味性的教 学平台,在此平台上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 更好地参与到言语实践活动中, 不断提升语文能力。

  

  汉语言文字经过历史的沉淀,已经形成了一定的 民族思维脉络,能够彰显出民族思维逻辑与特征,涉及 思维、审美、文化等多个方面。在活动具体的开展过程 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语言的方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加深知识教学和文学教学,是协调发展语文素养各个 方面的重要形态。有别于以内容分析为主、以知识掌握 为目标、以情感体验为升华等的教学范式,核心素养背 景下的语文教学以语言为出发点,也以语言为落脚点。 从语言出发,引领学生获得经典、规范的语言,引导学 生积极主动积累、理解、梳理优秀的、有深度的语言材 料,同时也引领学生对语言材料(文本)从文化传承和 理解的层面欣赏、鉴别,引导学生获得审美体验的同 时,将语言规律的积累与本民族的社会文化以及人生 观、价值观紧密相连。如此,语文课程立足于语文学科 核心素养,整体指向帮助学生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 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与价值观 念。

  

  (三)三类学习情境的统整

  

  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具有开放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情境创设不单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展示提供了平台。语文实践活动主要包括个人体验、学科认知、社会生活三种情境。

  

  个人体验情境指的是由学生一个人独立开展的语 文实践活动。比如,在阅读文学类作品的过程中为了能 体验到作者丰富的情感,要尝试着运用不同的方法进 行阅读以及文学作品创作等。学科认知情境指的是学 生在进行语文学科本体相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使其 语文学科认知能力得到发展。社会生活情境创设既包 括学生的校内生活,也包括校外生活,语文实践活动的 开展需要结合实际生活场域进行,需要明确语言交际 活动的对象、目的和表述方式等。

  

  情境创设具有真实性,且具有实际意义,能够使学 生对语文实践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推进学生语文实 践能力的发展。通过情境识别,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 生新的认知冲突,原有的知识结构失去了平衡,在解决 认知冲突的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重构,建构另外的平 衡状态,最终实现在认知冲突化解过程中学生完成知 识的重构,进入新的平衡,学习经验结构化也得以实 现。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遵循学科大观念的基本理 念,在提炼单元大观念的基础上确定单元教学目标,设 置统整性的学习情境,设计统整性的学习活动,提供科 学合理的学习工具,学生在相对集中的学习过程中开 展探究性实践活动,进而生成可以迁移应用的思想方 法与学习策略。

  

  二、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的统整

  

  儿童在不同阶段面对的生活不同,需要的知识和 经验也各不相同,这些知识分散在不同的学科中,统整 解决问题需要的不同学科知识,以此获得面对生活需 要运用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目前教育教学变 革的一大趋势。

  

  学科与社会生活的统整,即在学科学习过程中,有 意识地将学科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科内容、教 材知识有限,但解决真实生活中出现的真实问题需要 的知识无限,究竟选择哪些知识需由学生自主决定。教 师需要在教学中提供学生与社会生活关联的视角,在 教学引入环节呈现超越语文学科的内容,在教学末尾 环节超越语文学科展开对社会问题、人生问题的思考, 这些均为语文学科与生活统整的有效方式。

  

  语文课程的开展主要来源于社会生活,语文课程 同社会生活、社会现实的融合涵盖了课程和教师生活,

  

  课程和学生生活之间的关联性,还搭建了课程与现实社会的桥梁。站在课程和教师生活的角度分析,教师具 备较为丰富的生活阅历,也是课程资源的一项重要来 源。教师凭借自身的阅历对课程进行把控,与生活世界 相关联,这也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师 具备的丰富的生活体验使其能够在课程讲授和变革方 面不断创新,在不知不觉中去追求更高质量、更具内涵 的教学生活。站在课程与学生生活世界的角度看,学校 生活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学习生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 有直接影响。深入统整社会生活课程应注意学生的情 感需求,结合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将“以人为本”的 理念贯穿于教学始终。

  

  带学生去故宫参观,看到日晷,学生可以了解夹角 的角度,学习数学知识;关注日晷的安装,学习经度、 纬度的知识;看到日晷的圆盘可以学习二十四节气的 气象学知识等。从语文学科的角度可以指导学生学习 带有“日”字旁的字。围绕“看到日晷”这样一个生活 场景,可以统整数学、语文、地理、自然、美术等多学科, 统整若干经验,可以学习若干知识,使儿童的生活既丰 富,又能建立关联, 这就是一个日常生活的课程统整。

  

  生活化的课程能够反映生活世界的多元化和多向 度,将语文学科统整到社会生活之中,能够帮助学生形 成生命意识和主体意识,形成社会综合实践能力以及 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将人文精神展现到语文教学中,兼 具人文感性与科学理性。

  

  三、跨学科课程统整

  

  跨学科课程统整要建立在“大观念”的基础之上,    这里说的“跨学科大观念”即跨越所有学科或部分学科   的可迁移的关键概念、原理和理论。国际文凭组织还在   中学课程中确立了“审美、变化、交往、共同体、联系、    创造性、文化、发展、形式、全球互动、身份、逻辑、观   点、关系、系统、时间(或地方)和空间”16 个“超学科” 大观念,并分别界定了这些“大观念”。围绕着超越学   科知识、技能的大观念确定统整性教学目标,具体到课   程实施可以采用项目学习和实践活动设计两种基本组   织形式。

  

  (一)基于跨学科统整的项目学习

  

  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单元主题是“奇 妙的世界”,人文主题是“天地间隐藏着无穷无尽的奥 秘,等待我们去寻找。”编排了三篇精读课文《我们奇妙的世界》《海底世界》《火烧云》,口语交际:劝告,习作:国宝大熊猫,“语文园地”。因此,项目学习活动   确立以“探索奇妙的世界”为主题,进行阅读任务的构   建,以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 推动学生对“奇妙的世界” 进行探索。

  

  教师在整合的基础上,再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每一 个具体任务,借助项目化的方式来学习语文等学科知 识。在“探索奇妙的世界”的跨学科项目学习中,学生 与教师通过大量的资料阅读、言语交流、书面表达,贯 穿语文、数学、科学、美术、信息等多个学科,形成一 份研究报告, 制作精美的明信片或手抄报。

  

  首先,确立任务,分解主题。应以核心主题为切入  点,通过本项目的成果对核心主题进行划分,使其形成  诸多小主题。对于教师而言,应了解本项目的主题任  务,使其与文本有机结合,设置具有针对性的驱动任  务。教师在开展阅读指导的阶段里, 应以此任务(问题)  为操作对象,使其成为可操作性强的小问题。以主题任  务为核心,实施分解工作,从而为阅读活动增添新的生  机。从阅读任务的角度分析,其能够帮助学生摒弃对阅  读的消极态度,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当相应的阅读  任务结束之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与优美语句。  分解的主题具有重要作用,除了可以明确学习活动的  目标之外, 还加强了学习小组之间的沟通。

  

  其次,应明确书目,落实阅读活动。以分解好的子 主题为参考重点,明确每个子主题的阅读书目,避免学 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较为盲目,使学生可以及时发现特 点,对相应事物产生明确认知。

  

  再次,应注重小组的划分,为其布置有针对性的任 务。在分组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秉 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小组学习任务涵盖 了两点内容:其一为核心驱动问题的公布;其二是依据 任务要求进行讨论,选择与本组成员相适应的任务,对 活动预期的项目成果进行全面分析,并凭借自身想象 力及思维力制作作品。

  

  最后,进行项目展示,分析心得体会。在本次交流 活动中,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有所提升,文本、资源也 全面彰显出自身作用,从而有效推动了项目学习的进 程,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项目学习的最终成果和作品是一个可视的产品。 “探索奇妙的世界”项目学习的成果有学生完成的研 究报告、手抄报、明信片,还有风光片的视频。跨学科 的项目学习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内外交替,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课程的跨学科学习主要表现为围绕同一主题 单元设计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单元的统整,先选取一 篇课文作为统领,然后用于引导其他课文的学习,这篇 课文要特点突出,具有辐射性。多篇组合互促的学习策 略可以使教学功能最大化,教学价值最优化。在阅读教 学中对同一主题进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发展学 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下表 呈现了统编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内容要点。

  

1675233272068

  在学习过程中,要关注每篇课文在单元中的位置 以及作用,以此落实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同时,思 考单元内每篇课文之间的关联,来进行单元内的变序 教学或者决定统整内容的取舍。

  

  本设计是从统整的角度进行单元整体推进尝试。 确立开展“好书伴我成长——读书交流会”的读书周实 践活动,由语文老师主导,联合书法组、数学组、信息 组、音乐组以及美术组老师, 以《古人谈读书》为载体, 通过联系自己的读书经历,以及单元整体课文内容对 自己的启发和从中悟出的道理,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 学和学习共同体, 完成本单元的教学。

  

  根据“读书明智”的单元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好 书伴我成长——读书交流会”的读书周实践活动,请学 生回顾自己读书的经历, 梳理读书的书单、内容、方法、 体会和收获,制作手抄报、书签、印章、藏书票等,为“读 书交流会”做准备。交流会上可以展示自己的书单,推 荐自己喜欢的书,也可以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形象,还可以将自己制作的文创产品与同学进行交换。

  

  语文老师完成文本的教学,让学生收集书法家欧阳询的故事;书法老师在书法课上带领学生欣赏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临摹《九成宫醴泉铭》,感知书法的特点和魅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老师指导学生将有关读书方法的名言警句制作成书签、印章、藏书票、 扇面等文创作品,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内化;数学老师 要求学生对自己读过的书进行统计、分类,做成统计图 表,在数学课上进行分享,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信息 老师对学生喜欢的经典人物进行调查,并对学生喜欢 的人物相关的影视作品进行搜集、整理,形成资源包, 供学生在信息课上选择观看,加深对自己喜欢的人物 的了解。音乐老师进行古诗词配乐演唱,增进对文本的 理解。多学科整合,体现了语文学科的整体性和实践 性,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单元整体学习过程 中,学生任选两项文创产品完成。

  

  第一课时:布置读书周活动,利用“交流平台”梳 理自己读过的书和最喜欢的人物形象,准备读书推荐 会,完成习作预作。

  

  第二、第三课时:教学《忆读书》,梳理自己读过的 书籍, 修改“推荐一本书”预作。

  

  第三、第四课时:教学《我的“长生果”》,书法欣赏; 修改“推荐一本书”预作。

  

  第五、第六课时:教学《古人谈读书》,修改“推荐 一本书”预作, 完成一项文创产品。

  

  第七课时:介绍自己喜欢的人物,修改“推荐一本 书”预作。

  

  第八课时:“推荐一本书”读书交流会。

  

  第九课时:成果展示, 制作、装订成册;单元小结。

  

  第十、第十一课时: 查漏补缺, 完成单元检测。

  

  课程统整可以理解为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技巧,把 课程中较为零散的知识以一种有序的方法组织起来加 以呈现,通过统整性的课程形态使学生认识到知识间 的内在联系,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切实减轻学生负担, 提高学习效率。在统整过程中,学生逐渐学习把握语文 学科的本质和思想方法,激发了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 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批判性和 创造性,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孙凤霞


本文标签:
中国图书网

京ICP备18012487号-2 Copyright 2022 123杂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