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TAG
热门期刊
您的位置: 论文范文 >
论文范文

基于法治意识素养导向的学科教学实践探索

 2021-02-08 16:14:54  来源:晋职期刊网 

  宫英杰

  (北京市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北京 100009)

  法治意识素养是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应培育的重要素养。法治内容的专业性、严谨性、枯燥性,法言法语的晦涩高深,如果照本宣科,空洞讲解,简单宣读法律条款,不仅不利于法治知识的学习,更谈不上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如果将学科内容与法治实践活动相结合,不仅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思维特点,还可以通过学生在法治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来评价其法治能力是否得到发展。法治实践活动包括法院庭审旁听、法制宣传活动、志愿法治服务、宪法日活动、参观法院检察院、参与立法建议、参与学校治理、法官检察官职业休验等。校内外的法治实践活动为学科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更丰富的资源、更真实的情境,实践活动的体验性、参与性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素养。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是法治学科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法治意识素养应有之义。本文基于法治意识素养导向从学科内容与法治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角度进行了实践探索。

  在培育法治意识素养这个目标下,整体把握法治实践活动和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要看到它们不是两个孤立的部分机械相加,而是一个有机整体,在内容上相互交融、在逻辑上相互依存,遵循学生成长发展特点和规律,从实际出发,统筹规划安排法治实践活动和学科内容。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操作。

  一、明晰法治意识素养的具体目标和学科内容,确定主题

  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还在修订中,2011年版的《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仍是我们当前开展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主要依据,2017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以及2016年印发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是重要依据,根据以上规定的法治意识素养目标,以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为抓手,研究分析,明晰具体的法治意识素养目标和相关学科内容。例如,八年级上册“做守法的公民”和八年级下册“依法行使权利”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和法治教育大纲规定的素养目标,可明晰其具体目标为“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加强自我防范;能够分清是非,自觉守法用法,预防违法犯罪;懂得行使权利有界限,维护权利守程序。”再结合初步设想的法治实践活动,由此确定教学主题一一“法庭课堂,守护蓝天”。

  二、围绕目标与主题,选择设计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

  不同的目标和主题,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是不同的,也不是所有的社会实践活动都可用于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这就要求有所选择。选择的社会实践活动要支持、服务于法治意识素养具体目标的实现,注意与学科内容的契合。而且,对所选择的社会实践活动要进行设计,在遵循生活与活动本身逻辑的基础上,进行去粗取精,适当的结构化,充当教学内容和必要环节,贯穿教学的始终。例如,还是前述中的案例,笔者和某中学政治组教师根据具体的法治意识素养目标和学科内容,和本区法院合作开展了这一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是法院庭审旁听和模拟法庭。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法院反复沟通,具体设计了庭审旁听的任务内容、选择了一则真实案例作模拟法庭的案件。教学线索就以学生的庭审旁听展开,遵循实践活动逻辑,从学生认知实际和行为需要出发,设置了庭审前课、现场学习课、解惑引导课、模拟提升课系列教学,庭审旁听活动、模拟法庭活动与学科内容有机衔接,融合恰到好处,是指向法治意识素养培育的学科教学的有效尝试。

  三、优化组合学科内容、教材内容,搭建多样化和开放性的学习平台

  基于具体主题下素养目标的实现与学生实践活动的需要,学科内容和教材内容可能需要突破原有架构,重新进行优化组合,序列化处理。学科概念方法理论、教材内容的呈现与运用服从实践活动需要和学生认知、行为发展需要,引导学生在法治实践中亲历自主辨识、分析的过程,并做出判断,实现有效的价值引领。随着实践活动的推进选择需要的学科内容,引导学生生成、理解深化学科观点,发挥学科观点的指导作用,实现学科理论逻辑与实践活动逻辑的统一。基于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思维水平和学科基础的差异性,教学中可搭建多样化和开放性的学习平台,如推送学习资源包供学生自主探究,适时利用手机和电脑网络等工具收集信息和查找资料,或小组合作探究、或教师讲授等等,不拘泥于某种方式,只要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实践活动的深化拓展。

  还是前述的案例,教师实际选取了八年级上册“做守法的公民”中“一般违法与预防犯罪”的内容、八年级下册“依法行使权利”中“行使权利有界限与维护权利守程序”的内容、以及“我国的国家机构”中的“国家司法机关”的内容,按照本次实践活动逻辑、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和已有生活经验,进行了优化组合,制作了学习资源包、设计了微格教学,将相关内容分别融入了庭审前课、现场学习课、解惑引导课、模拟提升课。具体呈现为“庭审前课.学生自主查阅“国家司法机关”的相关内容,教师推送“法院庭审”旁听注意事项→现场学习课:学生亲临法院法庭现场,亲历庭审过程,教师观察记录学生的行为、情绪情感和态度、关注了解学生的疑惑点→解惑引导课:教师推送学生疑惑点的学习资源包,包括维护权利的途径和程序、一般违法与犯罪等内容,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教师微格教学,就学生无法自主或合作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答疑解惑;现场学习中学生情绪情感态度行为等情境回放,分析心路历程与感悟,师生互动交流分享中实现价值引领一模拟提升课:学生模拟法庭活动,积极实践,实现知识、能力内化,升华“行使权利有界限”的认知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自觉守法用法,依法自律,预防犯罪。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入法治实践活动中,学科教学在实践活动的轨道上运行,相伴而生的知识逻辑,亲身经历的能力锻造,潜移默化的价值引领,实现法治意识素养的培育。

  结语

  需要说明的是,指向法治意识素养培育的学科教学活动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是主题式或者单元式教学设计,可能在教室中,也可能在场馆中,可以是线上学习和线下实践相结合;另外,需要教师倾力付出、研究与通力合作;操作难点是实践活动的任务设计与深度学习,教师需要解放思想,突破局限,勇于“走出去”,拥有自己真实的活动体验,真正设计出真实的活动任务和间题,引导学生在法治实践活动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深度学习,实现素养内化。

  参考文献

  [1]崔佳.巧用活动教学,提升法律素养——直德与法治学科中渗透法治意识的实践探索[J].新课程(中),2019(02):91.

本文标签:
中国图书网

Copyright 2024 晋职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