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TAG
热门期刊
您的位置: 论文范文 >
论文范文

新时代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的策略研究

 2021-02-08 16:14:54  来源:晋职期刊网 

  吕善辉 吕听

  摘 要:随着我国改革开展向纵深推进,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高等院校作为社会的重要组织部分,高校突发事件有增多的趋势,并且总是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严重影响着高校声誉和安全稳定。高校在突发事件典情管控过程中应该正视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议提升突发事件典情引导的处置能力、构建突发事件典情引导的长效机制、重视辅导员在典情引领中的重要作用,做好典情引导工作。

  关键词:高校 突发事件 典情引导

  近年来,高等院校突发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威胁着高校师生人身、财产安全,破坏了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秩序,同时也给高校意识相态安全和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冲击。当前,我国各方面的发展进入到了快车道,社会面貌日新月异,但同时也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巨大挑战,各种新老社会问题和矛盾不断涌现。作为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等院校,社会环境的变化直接给校园和谐安定带来冲击,校园突发事件时有发生,高校舆情处置屡遭垢病。因此,研究当前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问题显得意义重大。

  一、新时代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高校领导干部对舆情引导工作重视程度有待提高。“在信息时代软权力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有吸引力”。由于思想上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缺乏应对突发舆情的工作保障。一般表现为:一方面领导干部缺乏思想上的准备,舆情发生后不能正视舆情,恐惧新闻媒体,往往采取封锁消息回避采访的工作方式;另一方面是学校缺乏前期的物资支持和人员投入,在舆情可控期不能拿出人、财、物等方面有效的工作保障。因此,由于对舆情引导工作的忽视,导致高校既不能预判舆情的发生,也不能淡化舆情对学生的影响,只能任由舆情发展。

  其次,舆情引导的方式方法相对滞后。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要求舆情处理的方式方法也必须不断推陈出新。当前,一些高校在舆情处理上套路老旧并缺乏灵活性,面对负面舆情要么采取回避的方式,不予回应;要么就是采取封堵的策略,极力压制。这样的处理方式导致媒体无法准确获悉突发事件的真相,最终只会让揣测、谣言、虚假新闻滋生,从而使负面舆情愈演愈烈。此外,也导致了高校错过舆情处理的最佳时间,青年学生中出现很多猜疑和消极情绪,使得学生不相信学校的发声,校方逐渐失去舆情引导的主动性。

  再次,部分高校舆情引导能力不足。有些高校主要领导在面临突发事件时,缺乏足够的舆情引导能力,不能结合舆情发展进程适时做出相应处置策略,不能在关键阶段采取有效措施干预舆情的发展走势,致使负面舆情持续发酵。另外,相关职能部门舆情处置能力不足,在舆情发展的各个阶段没有采取果断相应手段。

  最后,舆情化解机制不能发挥应有作用。大部分高校建立了舆情处理机制,但都是流于形式,一旦舆情爆发,没有真正发挥效能。例如,一些高校建立了突发事件协调机制,但当出现重要舆情时,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难以在短时间内发挥实质作用,从而迟滞了舆情处置速度。

  二、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工作需要遵循的原则

  高等院校尤其是大学生群体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校方必须高度重视,积极作为,自觉遵守以下舆情引导原则。

  (一) 迅速反应,口径一致

  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发生校园突发舆情后,校方及时做出反应就成为掌握舆论主动权的首要条件。校方应该迅速对舆情进行甄别与研判,第一时间通过官方渠道发布相关信息,争夺舆论宣传阵地的主导权,这可以有效削减负面舆情的生存空间。同时,学校各部门要服从命令,做到全校一盘棋,统一口径,设立专业的处置部门,选派专门的对外新闻发言人,通过官方渠道回答公众的关切和疑问。对于涉及隐私或尚需进一步弄清楚的情况,相关人员要注意公布的时机和尺度。此外,学校其他职工要按照学校总体部署,尽量不要对媒体发表言论。

  (二) 积极主动,信息公开

  突发事件出现后,校方不要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可以封锁消息,回避质疑和疑问,“高校和相关管理部门应以积极态度对待突发事件,勇敢面对事件带来的一切困难、面对师生和其他社会公众,勇于承担事件责任”。这样有利于减轻负面舆情的影响,把握舆论引导上的主动性。高校领导应该高度重视舆情引导工作,第一时间对外公布排查清楚的事件真相,注意遵从“快、严、实”的信息公布原则,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在面对媒体质疑时应该保持耐心、坦诚、负责的态度,以此来强化信息公布的可信性与真实性,避免使用“可能、大概、不清楚、不知道”等词汇。

  (三) 以人为本,关切学生

  高校承担着教育、管理、服务学生的重要职责,各项工作都要以学生为本,围绕学生、爱护学生、服务学生。舆情爆发后,高校首先要关切涉事学生的安全、尊严和利益等需求,重点保护学生的生命权和隐私权,降低舆情对学生造成的二次伤害。同时,也要维护公众的基本权益,尊重公众的个性差异,注重其他学生的知情权。校方要积极引导,稳定其他学生情绪,化解各种揣测,在舆论上占据先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大局观,提高他们的舆情辨别能力和道德水平。

  (四)协调联动,善作善成

  在突发事件的处理后期,新闻媒体和公众还在持续关注事件的善后工作,校方应该持续公布处理进程,切不可麻痹大意,以免正面引导作用被弱化。在舆情消散期,高校要制定相应的宣传计划和策略,持续强化正向舆论,努力淡化负面影响,恢复学校良好的社会形象。事后,学校应该协调相关部门、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等使之形成合力,对涉事学生持续关注,做好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后续工作,用实际行动让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情。

  三、加强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工作的建议

  (一) 高校需要提升突发事件典情引导的处置能力

  当前“媒体的类型越来越多样,媒体的格局更趋复杂;各种力量都在抢滩新媒体,使用新媒体人数急剧增加,社会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网上信息源头急剧增多,宣传管理任务更加艰巨”。这就要求高等院校相关人员高度重视提升舆情引导能力。需要强化以下能力:一是提升舆情风险的研判能力。高校主要领导应该养成关注校园舆论的习惯,准确把握舆情热点,了解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强舆情洞察力和政治鉴别力,及时发现舆情信息背后的深层次信息,研判舆情恶意发酵的可能与风险。二是加强舆情处置能力。“作为一个复杂动态的传播系统,舆情的演化不可能是某一因素单独作用的结果,而是不同因素之间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复合效果,决定了舆情的最终走势”。因此,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工作需要管理人员、宣传人员和技术人员的通力配合,明晰各部门的具体职责。可以归纳为:高校管理人员负责高校突发事件的线上线下应对,技术人员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收集与研判舆情,宣传人员负责引导舆情走向,抢占舆情主阵地。平时高校要未雨绸缪,不断加强相关人员的业务培训,打造一支政治坚定、技术先进、素养过硬的高校舆情引导工作队伍。三是具备利用信息化媒体的能力。高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新媒体领域,认真研究把握新媒体舆论生成传播规律,转变工作理念、调整工作方式,利用新媒体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使线上线下形成教育合力,让正能量在校园中充盈与升腾。

  (二) 高校要构建突发事件典情引导的长效机制

  建立长效机制是高校突发事件舆情引导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对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工作不能仅局限于思想上和行动上的重视,更要落实到机制构建的层面,按照舆情发展的规律,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舆情处置机制,从制度上提升舆情引导能力。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舆情监控体系,对校园舆情进行时时分析研判,遴选不良舆情信息,并且根据舆情的走势来判断对突发事件的影响程度,适时介入引导,避免舆情进一步恶化。首先,要加强高校舆情监控机制建设。它能够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发挥舆情风向标的作用。其次,完善高校舆情甄别预警机制。通过对舆情分析,高校能够甄别突发事件舆情负面风险,提高舆情引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再次,建立舆情应对处置机制。高校要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事发后成立临时处置机构下设新媒体信息发布中心,专业稳妥的开展媒体互动和舆情引导工作。最后,发挥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积极作用。事发前后,学校要启动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减轻舆情对学生造成的心理危害。

  (三)高校必须重视辅导员在典情引领中的重要作用

  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发挥辅导员队伍在事件全程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辅导员的岗位优势,采取多种教育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在事件初期,辅导员必须紧急行动,加快介入,对涉事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和人文关怀,稳定学生的情绪,防止事态恶化。在舆情爆发期,辅导员要根据舆论发展趋势适时对全体学生开展宣传教育,努力把舆论宣传工作做到学生宿舍、课堂、食堂和活动中。辅导员要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去认识校园突发事件,以积极的行动自觉抵制负面舆论,提升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政治自觉。在舆情衰退阶段,辅导员在掌握了话语权后,可以让学生在线上线下进行交流讨论,通过网站、贴吧等平台发表个人观点,释放学生压力。这有利于辅导员深入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从而有的放矢的开展接下来的舆论引领工作,逐步弱化负面舆论影响,恢复校园和谐安定。

  综上所述,新时代国家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发事件的宣传思想工作对于当前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高校管理者应该顺应时代要求,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提升突发事件舆情应对能力,建立健全舆情引领工作机制,发挥新媒体在高校舆情引领中的重要作用,切实维护良好的校园环境。

  参考文献:

  [1]JosephS. Nye Jr. The Redefinition of National Interest [J].Foreign Affairs,1999(04).

  [2]张成富,唐钓,谢一帆.公共危机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卿立新.突发公共事件网络典论及其应对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4]宋宁,刘禅君,过程与要素视角下的突发事件网络典情演化规律研究综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6(08):140-146.

本文标签:
中国图书网

Copyright 2024 晋职期刊